智能 单体柱测压仪通过融合物联网技术(感知层、网络层、应用层协同),打破了传统测压仪 “人工读数、数据孤岛、预警滞后” 的局限,实现了单体柱压力 “自动采集 - 无线传输 - 智能分析 - 联动预警” 的全流程智能化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,使其从 “单纯的压力测量工具” 升级为 “矿山顶板安全的智能监测节点”,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核心层面: 物联网感知层是智能单体柱测压仪的 “神经末梢”,通过集成高精度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模块,解决传统测压仪 “人工读数误差大、动态压力捕捉不及时” 的问题。 核心传感:采用高精度 MEMS 压力传感器(测量精度 ±0.5% FS),实时采集单体柱初撑力、工作阻力(采样频率可达 1Hz,即每秒 1 次,远超人工巡检的每小时 1 次),捕捉瞬时压力波动(如冲击地压导致的毫秒级压力骤升)。 环境适配传感:集成温湿度传感器(监测井下环境温湿度,补偿压力测量误差,如温度每变化 10℃,压力测量误差可修正至 ±0.1%)、三轴姿态传感器(监测单体柱倾斜角度,当倾斜>5° 时自动标记 “支护不稳”),实现 “压力 + 环境 + 姿态” 多维度数据采集。
本地数据预处理:内置微型 MCU 芯片(如 ARM Cortex-M4),在设备端完成数据滤波(剔除振动干扰导致的异常值)、阈值判断(如压力>200kN 时本地触发预警),减少无效数据上传,降低网络传输压力。 低功耗管理:通过边缘计算动态调整采样频率(正常工况 1 分钟 1 次,压力波动大时自动切换至 1 秒 1 次),结合休眠唤醒机制(非采样时段进入低功耗模式,电流<10μA),电池续航达 6-12 个月(传统测压仪需每月换电池)。
煤矿井下环境复杂(高粉尘、强电磁干扰、空间封闭),物联网网络层需解决 “信号弱、传输距离短、多设备协同难” 的问题,智能单体柱测压仪通过 “低功耗广域网 + 自组网” 技术突破传输瓶颈。 LoRa/LoRaWAN:作为核心传输方式,其穿透能力强(可穿透 3-5 道煤墙)、传输距离远(井下单跳可达 500-800 米)、功耗低(比 4G 低 80%),适合大规模部署(单网关可接入 500-1000 台测压仪)。例如,某矿回采工作面部署 200 台智能测压仪,通过 3 个 LoRa 网关实现全工作面数据覆盖。 异构网络补盲:在信号盲区(如断层带、深凹工作面),采用 ZigBee 自组网(设备间相互中继)或蓝牙 Mesh(短距离多跳),数据不丢失;地面或井下变电所附近,可切换至 4G/5G(当有信号覆盖时),实现高速率数据回传。
物联网应用层通过云端平台整合全矿测压数据,结合大数据分析与 AI 算法,将 “原始压力值” 转化为 “安全决策依据”,赋能顶板管理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防控”。 可视化平台:通过 Web 端 / APP 端实时显示各单体柱的压力值、位置分布(GIS 地图标注)、状态(正常 / 预警 / 报警),支持单柱历史曲线查询(如近 24 小时压力变化)。例如,调度中心可通过平台一眼掌握回采工作面 200 根单体柱的实时受力,无需人工汇总。 多级预警机制:基于 AI 算法设定动态阈值(而非固定值),如根据采动进度、地质条件自动调整预警值(断层带预警值降低 20%),当压力超限时,通过平台弹窗、短信、井下声光报警器同步报警,响应时间<10 秒。
压力趋势预测:通过 LSTM 神经网络分析历史数据(如近 3 个月周期来压规律),预测未来 7 天的压力变化趋势(误差<5%),提前提示 “某区域可能在 3 天后迎来周期来压,需加强支护”。 支护参数优化:对比不同区域单体柱压力数据(如 A 工作面初撑力 120kN 时顶板下沉量 30mm,B 工作面 100kN 时下沉 50mm),自动生成优初撑力建议(如 B 区域调整为 120kN),并推送至掘进队。
降低人工成本:替代传统 “每班 2 人巡检读数” 模式,全矿每年可减少人工投入 3000 + 工时; 提升预警效率:将压力异常发现时间从 “小时级” 缩短至 “秒级”,某矿应用后顶板隐患处置效率提升 80%; 优化支护方案:通过数据驱动的参数调整,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平均减少 25mm,单体柱损坏率降低 30%; 追溯与合规:自动存储 3 年以上数据,满足煤矿安全检查对 “支护监测记录” 的要求,避免人工记录漏填、错填。
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单体柱测压仪中的应用,本质是通过 “感知自动化、传输无线化、分析智能化”,构建覆盖 “单体柱 - 工作面 - 全矿” 的压力监测物联网,使顶板管理从 “经验主导” 变为 “数据驱动”。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煤矿安全水平,更推动了矿山支护监测向 “少人化、无人化” 转型,是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