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体柱支护的核心作用是通过提供稳定的支撑力(初撑力 + 工作阻力)控制顶板下沉、防止冒顶,而测压仪的数据是判断支护是否合格的 “量化依据”。判断需结合行业标准、矿场地质条件、支护设计参数,从 “静态达标性”“动态稳定性”“协同均衡性” 三个维度分析,具体如下: 静态达标是支护合格的基础,需通过测压仪数据验证初撑力、工作阻力是否达到 “低保障值”,关键看两个核心指标: 初撑力是单体柱架设后(升柱结束 10 分钟内)的初始支撑力,直接影响顶板早期稳定性(初撑力不足会导致顶板早期离层、下沉量超标)。
工作阻力是单体柱在顶板压力作用下的实际承载值(需与顶板压力平衡),需处于 “设计工作阻力区间”(过低则支护强度不足,过高则单体柱易损坏)。
支护合格不仅要求 “瞬时数据达标”,更需通过测压仪记录的压力曲线(时间 - 压力关系)判断 “动态稳定性”—— 避免压力异常波动(骤升 / 骤降),支护系统处于可控状态。 正常情况下,单体柱因顶板微量下沉会有缓慢泄压(每小时压力下降≤5kN),若下降过快,说明存在漏液或密封失效。
正常工况下,单体柱压力随采动节奏(如割煤、移架)呈小幅波动(幅度≤10kN,频率与采煤循环一致);若出现无规律骤升 / 骤降,可能是顶板离层、冲击地压的前兆。
单体柱支护是 “群体作用”,单根合格但整体受力不均(部分柱过载、部分柱欠载),仍会导致顶板局部冒落。需通过测压仪的多柱数据对比,判断 “协同性是否合格”。 同一支护区域(如 10m 范围内)的单体柱,因顶板载荷分布应相对均匀,压力差不宜过大。
不同区域(如工作面端头、中部、断层带)的顶板载荷不同,单体柱压力应与区域载荷匹配(如端头压力应高于中部),否则视为 “区域协同不合格”。
周期来压阶段:测压仪数据需满足 “压力峰值不超标 + 持续时间可控” 回撤通道支护:因需承受回撤期间的二次采动影响,测压仪数据需满足 “工作阻力≥200kN,且压力下降速率≤3kN / 小时”(避免回撤时支护失效)。
先查静态指标:初撑力≥设计值的 90%,工作阻力在设计区间内; 再看动态趋势:压力下降速率≤5kN / 小时,波动幅度≤20%(无骤升骤降); 后验协同性:相邻柱压力差≤20%,区域压力分布符合载荷规律; 场景(周期来压、断层带)需满足专项标准。
通过测压仪数据的 “量化 + 动态 + 协同” 分析,可从 “数据层面” 精准锁定支护薄弱环节,避免依赖 “经验判断” 导致的安全隐患,真正实现 “数据驱动的支护合格判定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