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用锚杆测力计的选型中,量程是基础前提,精度是核心性能要求,二者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需要结合实际工况 “先满足量程,再匹配精度”。以下从选型逻辑、关键场景和平衡原则三方面具体分析: 量程指测力计能够稳定、准确测量的力值范围(通常以 “kN” 为单位)。若量程不足,会直接导致两类问题:
量程选择的核心依据:
锚杆设计载荷:根据巷道支护设计,明确锚杆的额定工作载荷(如 200kN、300kN),量程需至少覆盖 1.2-1.5 倍设计载荷(预留冲击载荷、地质突变等余量); 地质条件:软岩巷道或断层带的锚杆受力波动大(可能出现瞬时冲击载荷),量程需适当放大;硬岩巷道受力稳定,可按设计载荷的 1.2 倍选型; 行业规范:部分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量程需覆盖锚杆破断力的 80%(避免接近破断时测量失效)。
精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偏差程度(通常以 “满量程的 ±X%” 或 “±XkN” 表示,如 ±1% FS、±0.5kN)。精度不足会导致:
精度选择的关键场景:
高风险区域:采空区边缘、巷道交叉口等关键部位,需选择高精度(如 ±0.5% FS),捕捉微小受力变化; 长期监测场景:用于围岩变形趋势分析时,精度需满足长期漂移量要求(如年漂移≤0.2% FS); 成本平衡:非关键区域(如临时支护)可选择中等精度(±1%~±2% FS),降低采购成本。
确定量程上限:根据锚杆设计载荷、地质条件计算所需量程,排除量程不足的型号; 筛选精度范围:在量程达标的型号中,按监测场景(关键 / 非关键区域)确定精度等级(如关键区选 ±0.5% FS,一般区域选 ±1% FS); 验证环境适应性:矿用环境需考虑振动、粉尘、湿度(通常要求 IP65 及以上防护)对精度的影响,选择带温度补偿、抗干扰设计的型号; 参考行业标准:如 MT/T 1097-2008 等规范对矿用设备的测量误差有间接要求,需精度符合安全监测标准。
终选型原则:先以量程覆盖实际受力的可能范围(含安全余量),再根据监测目的和风险等级匹配精度 —— 既避免 “小马拉大车”(量程不足),也避免 “盲目追高精度”(增加不必要成本)。
|